文化經脈
持久活力
西九文化區的概念設計,由兩個好像亳不相關的問題開始:
1. 為什麼我們會對「清明上河圖」如此着迷?
2. 為什麼我們要西九?
我們要西九:
不是因為我們想炫耀幾個地標,而是因為我們想有一個地方,裡面各類節目,各式人等,各樣活動都可以在同一時空發生,從而凝聚一種能量,帶動文化發展。
而清明上河圖裡面,就是充滿了群眾活動的能量,一種延綿不斷的城市活力。
因此我們的規劃,正是要營造這種活力,鼓勵探索,鼓勵創造。
設計概念
三層組織
城市帶 - 連接社區,融合創作和生活
文化帶 - 連通視藝與演藝,本土與國際
綠化帶 - 起伏有致的沿海綠化
街巷網絡
由舊區延伸的街巷網絡,引入港島各個地標。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國際金融中心,添馬艦,山頂凌霄閣
公共空間經脈
立體的公共空間提供多元的藝術創作平台。
核心文化藝術設施
公共空間
分期發展
靈活和有機的分期發展。
首期 1A+1B
臨時多用途公共空間
多方連接
西九不是一個遺世孤島,而是有天橋、電車、地鐵、小輪、單車徑連接全港,更有高鐵、機鐵連接華南及世界。
兩組行人天橋跨過柯士甸道連接圓方,與九龍站;M+前院緊貼着高鐵廣場,連接前西九中央廣場和街巷網絡。
一組大型行人平台將佐敦,油麻地,尖沙咀和九龍公園連接至西九大道和戲曲廣場。
公交安排舒適便捷,有巴士,的士,渡輪,機場快線和港鐵。更有環保電車及水上的士提供方便悠閒的選擇。
區內道路連接着柯士甸道及3號幹線,圍繞不同的文化設施提供多個上落客總匯和停車場,方便使用。
長堤上置有專用單車徑和設有單車停泊點,將來並可連接上跨區單車路徑以供使用。
公共空間
規劃設計:
不是一覽無遺,而是像卷軸一樣逐層顯露;
不是只有地標,而是有親切的街巷、廣場、公園。
石板街
榕樹論壇
懸索橋
臨海公園K
實驗劇場小廣場
電車路
音樂前院
戲曲廣場
西九大道
街巷
長堤
市集
綠色生活
生態城市
減排 ,低耗 ,利用再生能源的生態城區。
綠洲城市
超過百分之四十的用地為綠地和綠化屋頂。有效降低城市溫度,減少熱島效應。
舒適城市
林蔭綠樹,傳統的騎樓,前瞻的環保簷蓬,提供一個舒適怡人的環境。
文化設施
公共創意 = 公共藝術 + 公共設計 + 公共活動 + 公共參與
「公共創意」是整體文化理念中的行動構思,目標是為了向世界展現本地藝術創作才華,擴大受眾基礎,推廣藝術教育工作。透過公共藝術、公共設計及公共活動加強與公眾的接觸與互動,發揚本地藝術及創意工業中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和功能美感。「公共創意」與西九規劃設計互惠互利:西九是本地藝術家創作的舞台,他們的作品則豐富了區內的城市空間。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方案中的文化設施座落於區內不同角落,涵蓋不同範疇的文化活動,融和共處,相互啓發,體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創意交融目標。區內的公共藝術策略亦以此為鏡,突破藝術界限,推及全港。
城市設計總圖
景觀綠化總圖
總平面總平面
總平面自北(市區)至南(維港)由三層組織構成,分別為城市帶,文化帶和綠化帶。
於城市帶內,由東(廣東道)至西(維港) ,分別有: 一幢辦公樓,一幢住宅,國際文教組織總部和另外4幢住宅,一幢酒店位於劇院廣場以北,
往西跨過西區海底隊道,另一幢酒店位於避風塘旁邊,四幢住宅座北朝南坐落於西九與避風塘的交界處。
於文化帶內,由東(廣東道)至西(維港) ,分別是戲曲中心和南邊的戲曲廣場,緊貼着戲曲中心的西面,分別是: 一座中型劇場,人文館,
實驗劇場,M+博物館和中央廣場,廣場北側,是M+前院,緊貼着高速鐵路火車站,廣場南側,是音樂前院,廣場西側,是音樂廳和室樂演奏廳,
再向西,分別是兩座實驗劇場和大劇院1。大劇院旁為劇院廣場,廣場以西,是一座由三個中型劇場組織的劇院中心,
兒童博物館和社區藝術學院並排面向臨海公園,公園西北盡端是臨海公園。
於綠化帶內,由東(廣東道)至西(維港) ,分別有: 商店及餐廳等商業文娛設施和展覽中心,兩者樓層不高,行人可到達屋頂上的綠化花園。
沿海為長堤和長堤上的濕地花園,展覽中心西則是音樂前院,前院邊上有吊橋連接碼頭,旁邊是各式各樣的藝術浮排。
石板街位於劇院廣場南側,與長堤相連,沿着長堤繼續往西就是市集。於石板街和市集之間,海心泳池飄浮在維港上。
大劇院2在市集以西,三面由臨海公園圍繞着,公園北端已是綜藝館,館頂上的榕樹論譠有一懸索橋伸延出海上。
規劃用途
核心文化設施及其他文化設施
核心文化設施及其他文化設施圍繞着數個主要的公共廣場及空間而設,加強不同藝術媒體的交流,促進公眾參予。管理上可分可合,以配合不同文化策劃上的需要。
零售與餐飲
店舖沿街而設,散聚有致,方便利民。餐飲形式多樣,臨海而遠眺港島。
文娛設施
寓娛樂於文化,與餐飲店舖相鄰的是流行文化中心、武藝館、動漫中心、廚藝學院…
城市生活
二十四小時社區,容納多元社群,鼓勵藝術家於區內居住和工作。
平面佈局圖
地庫層 - 主水平基準 -1.0米
電車路平面 - 主水平基準 +5.5米
西九大道平面 - 主水平基準 +12.0米/+17.5米
商住發展平面 - 主水平基準 +50.0米
我們的期盼…
設施與政策的互動
文化設施需要和相關的政策配合,才得物有所用。同樣,文化政策要有恰當的設施配套,才能有效落實。
政策願景與文化設施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文化經脈的設計,分別針對政策願景中四個主題,希望透過設施的配置,突顯和發揮西九文化區的可塑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1. 教育
教育是文化藝術的根本,概念設計中不同的教育設施有聚有散分佈其中,如兒童博物館、M+內的資料中心及教育導賞節目、社區藝術學院、戲曲中心的練習廳、藝術家交流營…
設施不只是為藝者而設,更為觀眾及全港學界而設,提高整體社會文化質素,配合教育政策的演進,培育創意人才,加強文化教育。
2.培育
任何事物,特別是文化發展,均有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概念設計中設置不同的地方予以培育藝術工作者,計有培育中心、不同大小尺度的公共空間和户外場所、實驗劇場、靈活藝術空間、多類型工作坊…
培育設施旨在提供一個逐層而進的台階供不同程度的人做實驗,累積經驗,發揮潛能。
3. 交流
文化藝術的提升,有賴多方接觸,跨地域,跨世代,多方交流;以期觀摩學習,共同研究,自我突破。香港得地利之便,中外交匯,新舊兼存,我們建議於高鐵及機鐵站旁,預留會議設施及辦公空間以作藝術組織或國際文教組織的工作坊。更有社區藝術學院及藝術家交流營,可促進本土及國際的文化交流。
4. 管理
各場館的設計和分佈,於管理上可分可合,以配合不同文化政策的需要。民間以至本土和外地的團體參與,有利於將來的管理模式更富活力和彈性。
健康的經脈就是暢通的經脈。西九內則視藝與演藝暢通,文化與生活暢通,人流與空間暢通,區內與區外暢通。外則連通不同社群,再進而連通香港及華南,本土與國際。
文化經脈的打通,最終為我們帶來的,不單是瞬間的燦爛,而是長遠持久的活力。
概念圖則顧問:
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
工程顧問:
奥雅納工程顧問
交通顧問:
弘達交通顧問有限公司
規劃和景觀設計顧問:
易道環境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公共藝術顧問:
劉小康, 陳育強, Michel De Boer
表演藝術規劃顧問:
Positive Solutions
劇院規劃顧問:
Theatreplan LLP
視覺藝術設施規劃顧問:
Lord Cultural Resources
經濟顧問:
GHK (HK) Ltd.
土地及物業顧問:
Professional Property Services Ltd., 邦魏理仕
工料測量顧問:
威寧謝
展版設計:
CoDesign Ltd.
插圖設計:
川頁
公共藝術品 :
Anthony Gormley, 洪強, 郭孟浩, 劉建文, 王天仁, 何兆基
文化顧問:
Philip Dodd, John Howkins, 許焯權和鄭潔, 梁文道, 林奕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