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区 - 许李严建築师事务有限公司
 
图像版本   |   English   |   繁体版
 
展板内容
 

文化经脉
持久活力

 

西九文化区的概念设计,由两个好像亳不相关的问题开始:


1. 为什麽我们会对「清明上河图」如此着迷?
2. 为什麽我们要西九?

 

我们要西九:
不是因为我们想炫耀几个地标,而是因为我们想有一个地方,里面各类节目,各式人等,各样活动都可以在同一时空发生,从而凝聚一种能量,带动文化发展。

而清明上河图里面,就是充满了群众活动的能量,一种延绵不断的城市活力。

因此我们的规划,正是要营造这种活力,鼓励探索,鼓励创造。

 

 

 

 

设计概念


叁层组织
城市带 - 连接社区,融合创作和生活
文化带 - 连通视艺与演艺,本土与国际
绿化带 - 起伏有致的沿海绿化

 

街巷网络
由旧区延伸的街巷网络,引入港岛各个地标。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添马舰,山顶凌霄阁

 

公共空间经脉
立体的公共空间提供多元的艺术创作平台。

核心文化艺术设施
公共空间

 

分期发展
灵活和有机的分期发展。
首期 1A+1B
临时多用途公共空间

 

 

 

 

 

多方连接


西九不是一个遗世孤岛,而是有天桥、电车、地铁、小轮、单车径连接全港,更有高铁、机铁连接华南及世界。


两组行人天桥跨过柯士甸道连接圆方,与九龙站;M+前院紧贴着高铁广场,连接前西九中央广场和街巷网络。


一组大型行人平台将佐敦,油麻地,尖沙咀和九龙公园连接至西九大道和戏曲广场。


公交安排舒适便捷,有巴士,的士,渡轮,机场快线和港铁。更有环保电车及水上的士提供方便悠閒的选择。


区内道路连接着柯士甸道及3号幹线,围绕不同的文化设施提供多个上落客总汇和停车场,方便使用。


长堤上置有专用单车径和设有单车停泊点,将来并可连接上跨区单车路径以供使用。

 

 

 

 

 

 

公共空间


规划设计:
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像卷轴一样逐层显露;
不是只有地标,而是有亲切的街巷、广场、公园。

 

石板街
榕树论坛
悬索桥
临海公园K
实验剧场小广场
电车路
音乐前院
戏曲广场
西九大道
街巷
长堤
市集

 

 

 

 

绿色生活

生态城市
减排 ,低耗 ,利用再生能源的生态城区。

 

绿洲城市
超过百分之四十的用地为绿地和绿化屋顶。有效降低城市温度,减少热岛效应。

 

舒适城市
林荫绿树,传统的骑楼,前瞻的环保簷蓬,提供一个舒适怡人的环境。

 

 

 

 

文化设施


公共创意 = 公共艺术 + 公共设计 + 公共活动 + 公共参与
「公共创意」是整体文化理念中的行动构思,目标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本地艺术创作才华,扩大受众基础,推广艺术教育工作。透过公共艺术、公共设计及公共活动加强与公众的接触与互动,发扬本地艺术及创意工业中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功能美感。「公共创意」与西九规划设计互惠互利:西九是本地艺术家创作的舞台,他们的作品则丰富了区内的城市空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方案中的文化设施座落於区内不同角落,涵盖不同範畴的文化活动,融和共处,相互啓发,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意交融目标。区内的公共艺术策略亦以此为镜,突破艺术界限,推及全港。

 

城市设计总图

 

景观绿化总图

 

总平面总平面
总平面自北(市区)至南(维港)由叁层组织构成,分别为城市带,文化带和绿化带。


於城市带内,由东(广东道)至西(维港) ,分别有: 一幢办公楼,一幢住宅,国际文教组织总部和另外4幢住宅,一幢酒店位於剧院广场以北,
往西跨过西区海底队道,另一幢酒店位於避风塘旁边,四幢住宅座北朝南坐落於西九与避风塘的交界处。


於文化带内,由东(广东道)至西(维港) ,分别是戏曲中心和南边的戏曲广场,紧贴着戏曲中心的西面,分别是: 一座中型剧场,人文馆,
实验剧场,M+博物馆和中央广场,广场北侧,是M+前院,紧贴着高速铁路火车站,广场南侧,是音乐前院,广场西侧,是音乐厅和室乐演奏厅,
再向西,分别是两座实验剧场和大剧院1。大剧院旁为剧院广场,广场以西,是一座由叁个中型剧场组织的剧院中心,
儿童博物馆和社区艺术学院并排面向临海公园,公园西北尽端是临海公园。


於绿化带内,由东(广东道)至西(维港) ,分别有: 商店及餐厅等商业文娱设施和展览中心,两者楼层不高,行人可到达屋顶上的绿化花园。
沿海为长堤和长堤上的湿地花园,展览中心西则是音乐前院,前院边上有吊桥连接码头,旁边是各式各样的艺术浮排。
石板街位於剧院广场南侧,与长堤相连,沿着长堤继续往西就是市集。於石板街和市集之间,海心泳池飘浮在维港上。
大剧院2在市集以西,叁面由临海公园围绕着,公园北端已是综艺馆,馆顶上的榕树论譠有一悬索桥伸延出海上。


规划用途
核心文化设施及其他文化设施
核心文化设施及其他文化设施围绕着数个主要的公共广场及空间而设,加强不同艺术媒体的交流,促进公众参予。管理上可分可合,以配合不同文化策划上的需要。

 

零售与餐饮
店舖沿街而设,散聚有致,方便利民。餐饮形式多样,临海而远眺港岛。

 

文娱设施
寓娱乐於文化,与餐饮店舖相邻的是流行文化中心、武艺馆、动漫中心、厨艺学院…

 

城市生活
二十四小时社区,容纳多元社群,鼓励艺术家於区内居住和工作。

 

平面佈局图
地库层 - 主水平基準 -1.0米
电车路平面 - 主水平基準 +5.5米
西九大道平面 - 主水平基準 +12.0米/+17.5米
商住发展平面 - 主水平基準 +50.0米

 

 

 

 

 

 

我们的期盼…


设施与政策的互动

文化设施需要和相关的政策配合,才得物有所用。同样,文化政策要有恰当的设施配套,才能有效落实。

政策愿景与文化设施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文化经脉的设计,分别针对政策愿景中四个主题,希望透过设施的配置,突显和发挥西九文化区的可塑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1. 教育
教育是文化艺术的根本,概念设计中不同的教育设施有聚有散分佈其中,如儿童博物馆、M+内的资料中心及教育导赏节目、社区艺术学院、戏曲中心的练习厅、艺术家交流营…

设施不只是为艺者而设,更为观众及全港学界而设,提高整体社会文化质素,配合教育政策的演进,培育创意人才,加强文化教育。

 

2.培育
任何事物,特别是文化发展,均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概念设计中设置不同的地方予以培育艺术工作者,计有培育中心、不同大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和户外场所、实验剧场、灵活艺术空间、多类型工作坊…

培育设施旨在提供一个逐层而进的台阶供不同程度的人做实验,累积经验,发挥潜能。

 

3. 交流
文化艺术的提升,有赖多方接触,跨地域,跨世代,多方交流;以期观摩学习,共同研究,自我突破。香港得地利之便,中外交汇,新旧兼存,我们建议於高铁及机铁站旁,预留会议设施及办公空间以作艺术组织或国际文教组织的工作坊。更有社区艺术学院及艺术家交流营,可促进本土及国际的文化交流。

 

4. 管理
各场馆的设计和分佈,於管理上可分可合,以配合不同文化政策的需要。民间以至本土和外地的团体参与,有利於将来的管理模式更富活力和弹性。

健康的经脉就是畅通的经脉。西九内则视艺与演艺畅通,文化与生活畅通,人流与空间畅通,区内与区外畅通。外则连通不同社群,再进而连通香港及华南,本土与国际。
文化经脉的打通,最终为我们带来的,不单是瞬间的灿烂,而是长远持久的活力。

 

 

 

 

 

 

概念图则顾问:
许李严建築师事务有限公司

 

工程顾问:
奥雅纳工程顾问

 

交通顾问:
弘达交通顾问有限公司

 

规划和景观设计顾问:
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公共艺术顾问:
刘小康, 陈育强, Michel De Boer

 

表演艺术规划顾问:
Positive Solutions

 

剧院规划顾问:
Theatreplan LLP

 

视觉艺术设施规划顾问:
Lord Cultural Resources

 

经济顾问:
GHK (HK) Ltd.

 

土地及物业顾问:
Professional Property Services Ltd., 邦魏理仕

 

工料测量顾问:
威宁谢

 

展版设计:
CoDesign Ltd.

 

插图设计:
川页

 

公共艺术品 :
Anthony Gormley, 洪强, 郭孟浩, 刘建文, 王天仁, 何兆基

 

文化顾问:
Philip Dodd, John Howkins, 许焯权和郑洁, 梁文道, 林奕华

 

 

 

 

 

 

 

 
谘询文摘   |   模型照片   |   动画与短片   |   互动立体模型   |   展板内容   |   问卷
 
声明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0 Rocco Design Architect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