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 - 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
 
圖像版本   |   English   |   簡体版
 
諮詢文摘
 

摘要濃縮了整個概念設計的精髓:由理念至規劃,與周邊社區的連接,文化設施的分佈,公共空間的組成,綠色生活的建設和社會大衆的互動。

 

 

封面


西九文化區第二階段
公眾參與活動諮詢摘要

文化經脈, 持久活力

 

 

 

封底


健康的經脈就是暢通的經脈。西九內則視藝與演藝暢通,文化與生活暢通,人流與空間暢通,區內與區外暢通。

外則連通不同社群,再進而連通香港及華南,本土與國際。

文化經脈的打通,最終為我們帶來的,不單是瞬間的燦爛,而是長遠持久的活力。

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所收集的意見,可分為七個重要議題,「文化經脈」的概念設計融合了公眾的意見,回應了公眾的期望,整合而為一個設計。

為方便市民深入了解,現將摘要中包含七大議題的內容分列如下:

a) 展現綠色生活 P.15
b) 環保社區 P.16
c) 融合本土特色 P.11-14
d) 感覺從容自在 P.17-20
e) 適宜的公共空間 P.11-14
f) 連繫周邊社區 P.05-06
g) 包融不同社群 P.17-20

刊物設計: CoDesign Ltd
插圖設計: 川頁
公共藝術品(P.11-13):
Anthony Gormley, 洪強, 郭孟浩, 劉建文, 王天仁

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已取得諮詢摘要內的有關版權。

 

 

 

第一至第二頁


西九文化區的概念設計,由兩個好像亳不相關的問題開始:
1.為什麼我們會對「清明上河圖」如此着迷?
2.為什麼我們要西九?

我們要西九...
不是因為倫敦交響樂團或柏林愛樂樂團會爭相到我們世界級的場館獻技;
不是因為「帝女花」終於可在劇院作長期演出;
不是因為亞MAX的藝團可以在區內有駐場機會;
不是因為正在入讀小一的雪兒,可以每星期到M+上美術課,近距離接觸何謂跨媒體藝術;
也不是因為婆婆一家大小,可以在週末到西九看粵劇、逛書店、在劇院廣場喝下午茶 、坐在石板街上看太平山…

而是因為以上所有,均可以在同一時空發生,從而令這地方在任何時候,都屬於所有市民。亦因此而凝聚一種能量,帶動文化和城市發展。

這就帶我們回到「清明上河圖」這問題,這幅畫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任何地標,而是各式市民活動所產生的能量,充滿着生活氣息及城市活力。

 

 


第三至第四頁


敢於探索,敢於創新

西九設計的精髓,正是營造這種活力和能量,鼓勵探索,鼓勵創造。

因此我們的規劃:
1.不是一覽無遺,而是像卷軸一樣逐層顯露;
2.不是只有地標,而是有親切的街巷、廣場、公園;
3.不是一個遺世孤島,而是有天橋、電車、地鐵、小輪、單車徑連接全港,更有高鐵、機鐵連接華南及世界。

 

 

 

第五至第六頁


多方連接

西九不是一個遺世孤島,而是有天橋、電車、地鐵、小輪、單車徑連接全港,更有高鐵、機鐵連接華南及世界。

兩組行人天橋跨過柯士甸道連接圓方,與九龍站;M+前院緊貼着高鐵廣場,連接前西九中央廣場和街巷網絡。

一組大型行人平台將佐敦,油麻地,尖沙咀和九龍公園連接至西九大道和戲曲廣場。

公交安排舒適便捷,有巴士,的士,渡輪,機場快線和港鐵。更有環保電車及水上的士提供方便悠閒的選擇。

區內道路連接着柯士甸道及3號幹線,圍繞不同的文化設施提供多個上落客總匯和停車場,方便使用。

長堤上置有專用單車徑和設有單車停泊點,將來並可連接上跨區單車路徑以供使用。

 

 

 

第七至第八頁


設計概念

三層組織
西九的規劃,有三個層次:
1.沿着海邊的綠化帶,一個起伏有致的臨海公園,配置着商店和食肆。
2.靠近柯士甸道的城市帶,連接社區,讓不同階層的人在這裏居住、工作、創作和生活。
3.夾在中心的文化帶,集中各樣文化設施,連通視藝與演藝,本土與國際(包括主要場館、實驗劇場、靈活藝術空間等)。

街巷成網
覆蓋着三層組織的,是一個由舊區延伸的街巷網絡,保持着宜人的尺度,配合季候風的方向,在街巷的盡端處引入港島各個地標。

公共空間經脈
與街巷相連的,是一連串立體的公共空間:廣場台階、公園院落、天橋長堤……為本地及海外藝術家提供多元平台,創作公共藝術。

 

 

 

第九至第十頁

 

總平面自北(市區)至南(維港)由三層組織構成,分別為城市帶,文化帶和綠化帶。

於城市帶內,由東(廣東道)至西(維港) ,分別有: 一幢辦公樓,一幢住宅,國際文教組織總部和另外4幢住宅,一幢酒店位於劇院廣場以北,

往西跨過西區海底隊道,另一幢酒店位於避風塘旁邊,四幢住宅座北朝南坐落於西九與避風塘的交界處。

於文化帶內,由東(廣東道)至西(維港) ,分別是戲曲中心和南邊的戲曲廣場,緊貼着戲曲中心的西面,分別是: 一座中型劇場,人文館,

實驗劇場,M+博物館和中央廣場,廣場北側,是M+前院,緊貼着高速鐵路火車站,廣場南側,是音樂前院,廣場西側,是音樂廳和室樂演奏廳,

再向西,分別是兩座實驗劇場和大劇院1。大劇院旁為劇院廣場,廣場以西,是一座由三個中型劇場組織的劇院中心,

兒童博物館和社區藝術學院並排面向臨海公園,公園西北盡端是臨海公園。

於綠化帶內,由東(廣東道)至西(維港) ,分別有: 商店及餐廳等商業文娛設施和展覽中心,兩者樓層不高,行人可到達屋頂上的綠化花園。

沿海為長堤和長堤上的濕地花園,展覽中心西則是音樂前院,前院邊上有吊橋連接碼頭,旁邊是各式各樣的藝術浮排。

石板街位於劇院廣場南側,與長堤相連,沿着長堤繼續往西就是市集。於石板街和市集之間,海心泳池飄浮在維港上。

大劇院2在市集以西,三面由臨海公園圍繞着,公園北端已是綜藝館,館頂上的榕樹論譠有一懸索橋伸延出海上。

 

 

 

第十一至第十二頁


公共空間經脈

1. 戲曲廣場
戲曲中心旁邊的大廣場,設有戶外大型銀幕及可升降觀眾台,適合不同活動。廣場為西九大道東的開端,由行人平台環抱,全方位連接周邊社區及九龍公園。

2. 中央廣場
文化區的「主客廳」。兩旁是M+博物館及音樂廳,北面連接高鐵廣場,南面連接海濱長堤,充滿動感文化氣息。

3. 音樂前院
音樂廳延伸的室外廣場,可供戶外表演,面向維港,音樂噴泉交織,單車悠閒而過,藝排隨波起伏。

4. 西九大道
區內行人主軸,串連各大小公共空間,配以環保簷篷及多元活動,舒適怡人。

 

 

 

第十三至第十四頁


公共空間經脈

5. 電車路
電車路提供便捷東西交通,方便連接行人街巷網路。

6. 臨海公園
綠草如茵,起伏有致,俯仰之間,海天一色。既有平坦的嬉戲草坪,亦有微坡可供坐卧。

7. 榕樹論壇
公園旁的有蓋室外劇場,配以水簾屏幕,夜幕低垂時分於維港邊上可投射影像,與眾共賞。

 

 

 

第十五至第十六頁

 

綠色生活
一個並非純粹炫耀環保科技,而是融合本地氣候及生活習慣的真正綠色環境。

綠洲城市
市中綠肺,超過40%的建設用地為綠地/綠化屋頂。降低城市溫度,減少塵埃及二氧化碳。
城市形態結合季候風方向,加強空氣流動。

舒適城市
怡人舒適的室外空間,大片的林蔭綠樹,傳統的騎樓,前膽的環保簷篷,替行人遮陽、擋雨、引風及發電。

生態城市
減耗回收 - 海水製冷、零碳排放電車、自行車。雨水、廚餘及垃圾回收。
再生能源 - 太陽/風力發電,零碳排放示範建築。

 

 

 

西九早午晚


「…從而令這地方在任何時候,都屬於所有市民。」

 

 


1.探索未來


父與女 – 爸爸與雪兒
路徑:圓方> 石板街> 西九大道>靈活藝術空間

難得放假帶雪兒到圓方Shopping

爸爸: “咦?!不知不覺間原來過橋便到了西九!”

可順道去臨海公園放風箏野餐!

雪兒: “爸爸! 默劇呀!
別放風箏了,先看默劇吧!”

爸爸: “原來雪兒愛藝術! 真是意想不到的收獲! ”

 

 


2.探索靈感


獨立藝術家 – 阿MAX
路徑:佐敦> 戲曲廣場> 長堤

公眾藝術徵集快截止了,還沒有絲毫頭緒呢…
漫無目的地在佐敦道踱步...

阿MAX: “公園中的天橋通往那裏?”

是西九戲曲廣場嗎? 咦?!環保簷篷可按天氣開合…

吊橋及藝術浮排隨水飄泊…

阿MAX: “對了!
是互動藝術裝置!”

 

 


3. 探索知識


路徑:零零後情侶 – Christy 與 Justin

海港城>電車路>臨海公園>榕樹論譠

我和Christy的第一次約會是在五枝旗桿…

短暫而浪漫的電車之旅把我們帶到西九盡頭。

那是我們第一次在草坡上漫步看海…

第一次參加論譠…

Christy: “…我們要一個零碳排放社區!!!”

亦是第一次覺得…

我有少少鐘意咗佢…

 

 


4. 探索自我


O.L. 指揮家 – 阿芝

路徑:中環> 碼頭> 音樂前院

阿芝: “早上的我是工作枯燥的中環O.L.…”

晚上從中環天星碼頭乘小輪…

…7分鐘便直達西九音樂前院…

即時搖身一變

成為美少女指揮家!

老細:有急事!請速回office!

阿芝: (唉!)幸好只需七分鐘…”

 

 

 

 

 
諮詢文摘   |   模型照片   |   動畫與短片   |   互動立體模型   |   展板內容   |   問卷
 
聲明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0 Rocco Design Architects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