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 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

圖像版本 English 簡体版
OMA的西九文化區設計方案
文化 新尺度

內容︰

  1. 序 —— 雷姆.庫哈斯
  2. 設計簡介
  3. 概念圖則的建構要素
  4. 文化大藍圖
  5. 東藝: M+視覺藝術村
  6. 西演: 劇場村
  7. 中城墟: 中村
  8. 園林 新境界
  9. 大型表演場地
  10. 可持續發展
  11. 連接和交通


  1. 狹窄的小巷、密集的高樓、冷峻的基建;從理論上幾乎無法居住的蝸居,到極盡奢華的豪宅…儘管香港總是在充滿變數的環境中被不斷地規劃改造,充斥瀰漫於這個城市的生活味道,卻全是不經意地自然而生的。香港是全球化浪潮當中的一股推動力,但她並未因全球化的影響而迷失自己。(難道廣東話這方言中有保護本土特色的自我防禦機制?)吸引大部份訪客遊人的,不是香港的國際大都會特質,而是她本身的地道色彩。我在香港的日子裡,目睹了一群新生代的出現,他們公開宣示自己的參與權,表現出高度理性的社會觸角。他們的政治意識、文化多樣性,和輕鬆遊走於香港與環球文化之間的能力,為我們提供了意念和靈感。

    這個項目給我們的挑戰,是把政府的雄心壯志、來自各界持份者的期望、以及豐富得讓人咋舌的項目内容,化成一個有趣而認真、精心計劃卻自然隨意、龐大但親切、具中國特色又國際化、標誌性且實用、合理同時充滿驚喜的規劃方案。這個項目的選址本身就是個可以同時提供密度和釋放空間的理想地點: 北面和東面充滿城市的壓迫感,往南可見到這個大都會的天際線;而包圍着文化區的大海,則為我們帶來無拘無束的感覺。北面的大後方,是延綿的山脈;而向西遠眺,則見散落海面的離島、夕陽美景和更遼闊的海域。

    我們嘗試將西九文化區塑造成一個集城市密度和大自然氣息於一身的香港城市縮影。令我們驚訝的是, 這個嘗試竟然能夠在置入大量活動設施的同時保留大片廣闊的開放空間。我們決定在政府要求的基本建設方案以外,額外提供一份文化大藍圖。我們與來自文化和金融界的專家共同合作,根據各界持份者所提供的意見來製定這份藍圖。 我們的文化大藍圖和建設方案是同步製訂、並且相輔相成的。這個做法是要嘗試在現存文化設施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集思考創作、互動參與和生產製作於一身的新領域。我敢肯定,這個新領域的出現將令到「香港是文化沙漠」這句話成為笑話。

    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
    [ 頂端 ]
  2. 設計簡介

    OMA為香港的中心地帶來草木繁茂的公園、提供多元自由的遼闊公共空間,並用三個以「村」的概念演化而成的社區,締造出真切的生活環境︰西面是劇場村 ;東面是可直接伸連到九龍街區的M+視覺藝術村;而中間,則為與「圓方」緊密連繫,包含兩個市集、粵劇場館、電影首映劇院和海濱長廊的中村。

    以充滿活力的港式生活作出發點,OMA的方案融合趣味和認真、傳統與實驗,拼發新的(文化) 尺度,讓粵港承傳和大都會氣息共存於這個城市。
    [ 頂端 ]
  3. 概念圖則的建構要素

    1. 村落

      村落是一個有機體,當中包含了許多環環相扣、共同運作的組件。自古以來,村落一直是最有能力持續發展的人類共存模式;它的存活不是因為新技術或高科技建材,而是源自人和建築物的互動和相應變化、便利的溝通、靈活的調適力以及和大自然的緊密連繫。村落的概念可以海納百川,將社會各界繁多而看似矛盾的期望消化、擺脫以龐大浮誇的建設來滿足大眾的迷思、並能消除「 新 」、「 舊」九龍之間所可能存在的疏離和對立。
    2. 園林地貌

      在為這個文化區構思園林地貌的時侯,我們從熱帶農業中汲取靈感,不但取其繁多的植物種類和種植方法,還有其自我運行的社會活動模式。西九文化區的基本地貌,借鑒自新界西北面大片相連的魚塘,這種形態好比鄉村、米埔濕地和香港周邊地區的稻田,讓人一見如故、似曾相識,卻又能從中引發無限的新意象。源遠流長的村落文化意味著人們的付出和創造力,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美學上的借鑒,還有一套哲學理念 —— 一個把集體力量和共享資源帶到這方案中心的系統。這一切啟發我們設計了錯落有致的幾何園林地塊,形成一幅偌大的畫布,把區內的元素連繫一身。
    3. 街道風貌

      街道生活是連接三個村落的主幹,它聯繫著普羅大眾、業餘愛好者和專業演藝家,亦把各式各樣的文化藝術串連起來。街道是創意生活的大舞台,可以繪畫、思考、綵排、 設計服裝、製作舞台佈景、實踐創作理念……是包容犯錯、讓人可以從失敗和嘗試中學習的空間。這些都是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素,跟表演場地、展示空間、甚至作品本身一樣重要。開放創作的過程是鼓勵公眾參與的策略,最終志在建立一個新的創意群體。另一方面、是希望可以展示創意工業的商業潛力,將香港傳奇的金融智慧連繫至這個文化區。
    [ 頂端 ]
  4. 文化大藍圖

    OMA該如何回應香港公眾和政府的意見?服從地?公式化地?我們積極地參與了第一階段的公眾咨詢活動,發現當中牽涉了很多建築以外的考量,這令我們意識到有更設身處地去認識香港的必要。來到這個城市後,我們集合來自香港、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城市規劃師、研究人員和建築師,在文化、財經和政治等專家顧問的協助下,進一步了解本地的情況。我們把研究結果整理成一份相應西九基建而製的文化大藍圖,作為文化區籌備、興建和成立過程的文化發展路線圖,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創意大環境,讓文化區活起來。這個文化大藍圖建議︰


    1. 建立「特別文化區」

      就像中國的經濟特區,這個封號意味著特有的經濟法規、稅收制度和司法環境,所有措施均以促進文化發展為依歸。「特別文化區」還可以為政府、藝術界、私人機構和市民之間提供一個和諧共處的基礎,成為各界之間建立夥伴關係的園地,令各方可以輕鬆、甚至享受地發展出新的合作模式。
    2. 發展全方位劇院

      誠然,經典的劇院營造模式是值得參考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被既定的模式規限。我們理想中的全方位劇院是一個平台,朝著一個方向延展而化為各表演場地的前廳大堂、劇院的天花和樓座。作為一個把不同表演場地連繫相扣的獨立單元,這個全方位劇院可以容納音樂、戲劇、舞蹈、實驗戲劇、街頭劇等等多元範疇的表演,並為不同的表演模式提供交流互動和跨界混合的機會。
    3. 打造粵語文化核心

      如果以廣東話作為常用語言能避免全球化將香港同化,那粵劇欣賞者平均年齡的上升便是值得大家關注的問題。 我們的文化大藍圖特別強調本地方言對文化的重要性 , 就像法國人保護其語言文化一樣。 我們將透過位於「中村」、臨海而建的戲曲中心,將粵劇文化推廣及呈現給香港的年青一代。我們亦會鼓勵各式實驗性創作、去開拓粵劇及粵語地區其他特色文化的未來。
    4. 連繫珠江三角洲

      香港與中國持續發展更緊密的連繫, 而珠三角地區內的流動性亦不斷增加, 區內超過五千五百萬人的互相交流,迅速形成各種新品味、風格和期望,這對香港來說是一個天大的良機。文化區在此應發揮其關鍵性作用,例如設立「小額藝術信貸基金」 並擴展至珠江三角洲、邀請藝術家駐場、及供創作場所、曝光機會,和連繫速配合作夥伴的平台。
    5. 擴大M+的定義

      香港悠久的電影發展,孕育出大量經典電影,我們建議將香港現存影片、優越的數碼文化和香港人對電子遊戲的熱愛等元素集合於M+之中。若以上各種原素能夠結合,並將其製作設施和技術加入戲劇及藝術創作,便可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 營造出如洛杉磯一樣互助相生的創作集成地,讓純藝術與主流文化無縫地交流融合。
    6. 連貫九龍

      在巴黎市中心,龐比度中心成功地為老城區引入新的文化機會之餘,更完整地保留了老城區的特色。同樣地,九龍舊區躍動的城市脈搏,正正是西九文化區的活力泉源;失去脈搏,不管建設規模多大、建築造型多美,區內都會如同死城。要確保西九文化區的存在價值和生命力,尤其是對遊客的吸引力,關鍵在於保留現存於九龍喧鬧混雜的商業味道,防止舊區硬生生地被重建美化成所謂的當代公共空間。我們建議將九龍部份有文化價值的地方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透過在現有的街區設置藝廊、藝術工場、劇場採排場地等等西九文化區的「衛星藝術站」,使之和西九文化區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化而又極多元化的社區。
    7. 重新分配項目內容

      我們為西九文化區引入表演及視覺藝術的製作場地、教育設施、首映戲院、檔案資料館和圖書館,並通過系統化地開放「後台」,達至教育目的。如此,市民將不只是(被動的)觀眾,還可以探索藝術製作和創造的過程,從而激發他們對參與藝術方面的熱誠。
      [ 頂端 ]
  5. 東藝 – M+ 視覺藝術村

    敢於避免引入名牌博物館的模式,令M +有機會去實踐 當前最具創意的文化思維。M +用以長條作單元,組成 井字形架構,層層交疊而成。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主 題,包括國際與本土文化以及設計、電影和視覺藝術等 當代藝術範疇,從而在不同的藝術之間創建出接觸面、 開放性和聯繫。透過將M+和視覺藝術工場結合,我們建 議要超越傳統博物館中展示、收藏和復修等範疇各自為 政的模式,讓研究、製作和教育等領域互相融合、全面 滲透M+。

    為了加強交流,M +和視覺藝術工場的所有附 加設施,包括辦公室、學校、工作室、酒店、住宅和藝 廊將形成一個整體。這個藝術大工場更會在西九文化區 和九龍街區衍生多個「衛星藝術站」,將鄰近的社區融 為一體。

    1. 連貫九龍

      M +以行人天橋直接和鄰近的社區連接,能便捷地進入佐敦和廟街。這個博物館的流行文化地帶還橫跨廣東道,並連接到位於「港景峰」的博物館支部。
    2. M+博物館

      每個不同的藝術地帶均有自己的組織模式和建築特色,以配合不同藝術媒介的展示︰流行藝術地帶會有充滿活力的生活節奏;相對地,視覺藝術地帶則會有一連串樸實、真摰且緊密連繫的空間。
    3. 藝術大工場

      M+為藝術家提供資助的工作空間,把創作過程帶入博物館,並讓藝術家可以在香港市中心進行創作。
    4. 街道

      M+大眾文化地帶是一條街道,將西九文化區連接位於廣東道的「港景峰」。
    [ 頂端 ]
  6. 西演 – 劇場村

    這裡的全方位劇院可以承載一切規模和形式的表演藝術,在同一個建築結構內,將包含大劇院、音樂廳、室樂演奏廳、劇場大道(中型劇場)和一個水上黑盒劇場。為公眾提供園林、海港和香港島景致的城市觀景台延伸到各個表演場地,場地間互通的大堂分佈散落於一幅偌大的甲板上,全天候開放予公眾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甲板下層為一個開放的共用空間,是讓公眾感受各類節目幕後製作過程、流程分配和綵排的地方。

    這個劇場村是一個集舞蹈、音樂、戲劇等表演節目的製作、綵排及訓練於一身的場所。這裡有音樂專門店,也有餐廳和咖啡館,讓公眾與表演藝術的業界人士交織、交流。

    1. 大劇院

      劇場村的公眾平台延伸捲曲成形成一個可容納2200人的大劇院。
    2. 音樂廳

      有2000個座位,設於全方位劇院的中心位置。
    3. 游泳池

      供大眾在維港旁邊暢泳。
    4. 劇場大道(中型劇場)

      這是一條可容納800人同時欣賞實驗性劇場節目的街道。
    5. 海濱

      位處劇場村西面的海濱地段氣氛親切自然,更能飽覽壯麗的維港日落景致。[ 頂端 ]
  7. 中城墟 – 中村(位於中心地帶的城墟)

    中村把文化區的東面和西端連接,並把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氣息帶到西九海濱。這裡是九龍街道市集的延伸,有小型娛樂設施、地道的店舖、餐廳、露天市集和各式藝廊。
    在城墟的兩端,各有一個專為推動粵港表演文化而設的場館,一個傳統、一個現代︰西端是戲曲中心,而東面,則是一個舉行電影界盛事的首映戲院。


    1. 戲曲中心

      這個戲曲中心是專為粵劇而設的,一個有1400個座位的大劇院和旁邊 400個座位的小劇院相通,這個「子母劇院」改變了一般粵劇戲台的做法,為創新的演出締造了機會。戲曲中心的頂層是一個可享迷人海濱美景的大會堂,這將是一個舉辦婚禮和節日慶典的理想場地。
    2. 柯士甸道

      以行人天橋連接「圓方」和中村。
    3. 街道風貌

      香港的街道文化,是隨心而發、不分年齡、傳統又新穎的。
    4. 水上的士

      乘坐水上的士可以從天星碼頭直達戲曲中心。
    [ 頂端 ]
  8. 園林 新境界


    這個園林公園是擺脫商業枷鎖、禁忌和各式各樣制衡的開放空間,將與九龍公園相連,組成香港市區最大的公園。受到香港稻田和魚塘的啟發,園內將種植不同種類的本地植物,各類田塊以阡陌交錯的行人和單車徑貫通相連,當中有草原、花園、果園、池塘,甚至給市民體驗農耕樂的小型社區農田。繁多的植物種類反映了香港人的多樣性,亦為每一個人提供合適的活動空間。

    1. 連貫九龍公園

      一條草木繁茂的天橋由西九文化區延伸至九龍公園,讓兩者融合,成為香港市區內最大的公園。
    2. 海濱長廊

      可一路欣賞香港島的景致,一路沿著海岸散步、緩步跑、玩滾軸溜冰和騎單車。
    3. 社區農田

      社區農田可開放給公眾小規模地種植蔬菜、草藥和食用花卉等農作物。
    4. 草地

      可愜意地在開闊的草地上溜達踱步。
    [ 頂端 ]
  9. 大型表演場地

    這是一個可容納15000人的大型表演場地、意念沿自古希臘和羅馬的露天劇場。借香港島迷人的天際線作背景,這裡可以舉辦各式從流行演唱會到跨年慶祝活動的大型文娛活動。我們利用隧道入口頂部的空間,使這個大型表演場地成為一個方便往返的獨立場館,並盡量減少對區內村落和四周園林造成的影響。
    [ 頂端 ]
  10. 可持續發展

    超過三份二的香港市民指出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是他們對於未來最關注的問題,我們希望將這個文化區打造成環保概念的新指標,以有效地回應大家的訴求。西九文化區的龐大規模提供了一個容許更多方位地實踐可持續發展方案的獨有機會。事實上,如果有節能意識的建築物得不到周圍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或被孤立到偏遠而難以前往的位置,那麼,即使建築物本身的節能表現再好都無法實現到環保的真義。

    我們希望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擴大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天文台現有的合作研究,以西九文化區作為新方案的即時臨床試點。

    支持長期投資可持續發展項目,通過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來節省建造開支。

    將文化區視為一個極大的生態園,預留雨水儲存區, 把雨水循環再用作灌溉區內植物之用。

    零能源消耗: 通過環環相扣的緊密活動空間,將交通流量減至最低,同時為未來的變化留有可發展的空間。優化村落的佈局,以充分利用其天然地理位置和條件:例如利用海風令空氣自然流通、以樹蔭遮光, 來調節區內氣溫。我們亦因應文化區直長的形狀特質,開拓出一條中央骨幹來輸送能源、水、資訊、人流、廢料和電。

    零排放: 採用最新的光伏技術在文化區內製造可再生能源,同時鼓勵風力和地熱能源的發展可能。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交通工具,例如單車、人力車、出租電動滑板車。

    零廢物: 鼓勵「建築物回收」:使用容易拆卸和可以循環再用的建築組件。
    [ 頂端 ]
  11. 連接和交通

    為了保持西九文化區的開闊空間,我們將交通基建網絡隱藏於文化區之中:高鐵站的兩邊均連接三個村落的地下停車場。這個系統還連接九龍街區與柯士甸站,而九龍站建築群則由天橋連接,並一直往東伸延到九龍的街道和小巷(本頁圖中的所有行人天橋均為規劃方案的一部分)。這個做法,是要造就一個和四周緊密相連的無形交通網絡,能應付城市人生活所需之餘把可能帶來的影響減至最低。儘管這個方案鼓勵人們享受於西九漫步,但亦照顧到需要效率的繁忙人士:文化區內的所有交通點均可在7分鐘內步行到達。行人可以根據不同的天氣,選擇露天、室內或地下通道。另外,我們建議在西九龍海濱長廊設置單車通道,為喜歡用單車代步的人士提供更多選擇。 [ 頂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