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

图像版本 English 繁體版
OMA的西九文化区设计方案
文化 新尺度

內容︰

  1. 序 —— 雷姆.库哈斯
  2. 设计简介
  3. 概念图则的建构要素
  4. 文化大蓝图
  5. 东艺: M+视觉艺术村
  6. 西演: 剧场村
  7. 中城墟: 中村
  8. 园林 新境界
  9. 大型表演场地
  10. 可持续发展
  11. 连接和交通


  1. 狭窄的小巷、密集的高楼、冷峻的基建;从理论上几乎无法居住的蜗居,到极尽奢华的豪宅…尽管香港总是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被不断地规划改造,充斥弥漫于这个城市的生活味道,却全是不经意地自然而生的。香港是全球化浪潮当中的一股推动力,但她并未因全球化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难道广东话这方言中有保护本土特色的自我防御机制?)吸引大部份访客游人的,不是香港的国际大都会特质,而是她本身的地道色彩。我在香港的日子里,目睹了一群新生代的出现,他们公开宣示自己的参与权,表现出高度理性的社会触角。他们的政治意识、文化多样性,和轻松游走于香港与环球文化之间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意念和灵感。

    这个项目给我们的挑战,是把政府的雄心壮志、来自各界持份者的期望、以及丰富得让人咋舌的项目内容,化成一个有趣而认真、精心计划却自然随意、庞大但亲切、具中国特色又国际化、标志性且实用、合理同时充满惊喜的规划方案。这个项目的选址本身就是个可以同时提供密度和释放空间的理想地点: 北面和东面充满城市的压迫感,往南可见到这个大都会的天际线;而包围着文化区的大海,则为我们带来无拘无束的感觉。北面的大后方,是延绵的山脉;而向西远眺,则见散落海面的离岛、夕阳美景和更辽阔的海域。

    我们尝试将西九文化区塑造成一个集城市密度和大自然气息于一身的香港城市缩影。令我们惊讶的是, 这个尝试竟然能够在置入大量活动设施的同时保留大片广阔的开放空间。我们决定在政府要求的基本建设方案以外,额外提供一份文化大蓝图。我们与来自文化和金融界的专家共同合作,根据各界持份者所提供的意见来制定这份蓝图。我们的文化大蓝图和建设方案是同步制订、并且相辅相成的。这个做法是要尝试在现存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思考创作、互动参与和生产制作于一身的新领域。我敢肯定,这个新领域的出现将令到「香港是文化沙漠」这句话成为笑话。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 顶端 ]
  2. 設計簡介

    OMA为香港的中心地带来草木繁茂的公园、提供多元自由的辽阔公共空间,并用三个以「村」的概念演化而成的社区,缔造出真切的生活环境︰西面是剧场村;东面是可直接伸连到九龙街区的M+视觉艺术村;而中间,则为与「圆方」紧密连系,包含两个市集、粤剧场馆、电影首映剧院和海滨长廊的中村。

    以充满活力的港式生活作出发点,OMA的方案融合趣味和认真、传统与实验,拼发新的(文化) 尺度,让粤港承传和大都会气息共存于这个城市。
    [ 顶端 ]
  3. 概念图则的建构要素

    1. 村落

      村落是一个有机体,当中包含了许多环环相扣、共同运作的组件。自古以来,村落一直是最有能力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存模式;它的存活不是因为新技术或高科技建材,而是源自人和建筑物的互动和相应变化、便利的沟通、灵活的调适力以及和大自然的紧密连系。村落的概念可以海纳百川,将社会各界繁多而看似矛盾的期望消化、摆脱以庞大浮夸的建设来满足大众的迷思、并能消除「 新」、「 旧」九龙之间所可能存在的疏离和对立。
    2. 园林地貌

      在为这个文化区构思园林地貌的时侯,我们从热带农业中汲取灵感,不但取其繁多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法,还有其自我运行的社会活动模式。西九文化区的基本地貌,借鉴自新界西北面大片相连的鱼塘,这种形态好比乡村、米埔湿地和香港周边地区的稻田,让人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却又能从中引发无限的新意象。源远流长的村落文化意味着人们的付出和创造力,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美学上的借鉴,还有一套哲学理念—— 一个把集体力量和共享资源带到这方案中心的系统。这一切启发我们设计了错落有致的几何园林地块,形成一幅偌大的画布,把区内的元素连系一身。
    3. 街道风貌

      街道生活是连接三个村落的主干,它联系着普罗大众、业余爱好者和专业演艺家,亦把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串连起来。街道是创意生活的大舞台,可以绘画、思考、彩排、 设计服装、制作舞台布景、实践创作理念……是包容犯错、让人可以从失败和尝试中学习的空间。这些都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素,跟表演场地、展示空间、甚至作品本身一样重要。开放创作的过程是鼓励公众参与的策略,最终志在建立一个新的创意群体。另一方面、是希望可以展示创意工业的商业潜力,将香港传奇的金融智慧连系至这个文化区。
    [ 顶端 ]
  4. 文化大蓝图

    OMA该如何回应香港公众和政府的意见?服从地?公式化地?我们积极地参与了第一阶段的公众咨询活动,发现当中牵涉了很多建筑以外的考量,这令我们意识到有更设身处地去认识香港的必要。来到这个城市后,我们集合来自香港、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师、研究人员和建筑师,在文化、财经和政治等专家顾问的协助下,进一步了解本地的情况。我们把研究结果整理成一份相应西九基建而制的文化大蓝图,作为文化区筹备、兴建和成立过程的文化发展路线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创意大环境,让文化区活起来。这个文化大蓝图建议︰


    1. 建立「特别文化区」

      就像中国的经济特区,这个封号意味着特有的经济法规、税收制度和司法环境,所有措施均以促进文化发展为依归。 「特别文化区」还可以为政府、艺术界、私人机构和市民之间提供一个和谐共处的基础,成为各界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园地,令各方可以轻松、甚至享受地发展出新的合作模式。
    2. 发展全方位剧院

      诚然,经典的剧院营造模式是值得参考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被既定的模式规限。我们理想中的全方位剧院是一个平台,朝着一个方向延展而化为各表演场地的前厅大堂、剧院的天花和楼座。作为一个把不同表演场地连系相扣的独立单元,这个全方位剧院可以容纳音乐、戏剧、舞蹈、实验戏剧、街头剧等等多元范畴的表演,并为不同的表演模式提供交流互动和跨界混合的机会。
    3. 打造粤语文化核心

      如果以广东话作为常用语言能避免全球化将香港同化,那粤剧欣赏者平均年龄的上升便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大蓝图特别强调本地方言对文化的重要性, 就像法国人保护其语言文化一样。我们将透过位于「中村」、临海而建的戏曲中心,将粤剧文化推广及呈现给香港的年青一代。我们亦会鼓励各式实验性创作、去开拓粤剧及粤语地区其他特色文化的未来。
    4. 连系珠江三角洲

      香港与中国持续发展更紧密的连系, 而珠三角地区内的流动性亦不断增加, 区内超过五千五百万人的互相交流,迅速形成各种新品味、风格和期望,这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良机。文化区在此应发挥其关键性作用,例如设立「小额艺术信贷基金」 并扩展至珠江三角洲、邀请艺术家驻场、及供创作场所、曝光机会,和连系速配合作伙伴的平台。
    5. 扩大M+的定义

      香港悠久的电影发展,孕育出大量经典电影,我们建议将香港现存影片、优越的数码文化和香港人对电子游戏的热爱等元素集合于M+之中。若以上各种原素能够结合,并将其制作设施和技术加入戏剧及艺术创作,便可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 营造出如洛杉矶一样互助相生的创作集成地,让纯艺术与主流文化无缝地交流融合。
    6. 连贯九龙

      在巴黎市中心,庞比度中心成功地为老城区引入新的文化机会之余,更完整地保留了老城区的特色。同样地,九龙旧区跃动的城市脉搏,正正是西九文化区的活力泉源;失去脉搏,不管建设规模多大、建筑造型多美,区内都会如同死城。要确保西九文化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尤其是对游客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保留现存于九龙喧闹混杂的商业味道,防止旧区硬生生地被重建美化成所谓的当代公共空间。我们建议将九龙部份有文化价值的地方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透过在现有的街区设置艺廊、艺术工场、剧场采排场地等等西九文化区的「卫星艺术站」,使之和西九文化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化而又极多元化的社区。
    7. 重新分配项目内容

      我们为西九文化区引入表演及视觉艺术的制作场地、教育设施、首映戏院、档案资料馆和图书馆,并通过系统化地开放「后台」,达至教育目的。如此,市民将不只是(被动的)观众,还可以探索艺术制作和创造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对参与艺术方面的热诚。
      [ 顶端 ]
  5. 东艺– M+ 视觉艺术村

    敢于避免引入名牌博物馆的模式,令M +有机会去实践当前最具创意的文化思维。 M +用以长条作单元,组成井字形架构,层层交叠而成。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包括国际与本土文化以及设计、电影和视觉艺术等当代艺术范畴,从而在不同的艺术之间创建出接触面、 开放性和联系。透过将M+和视觉艺术工场结合,我们建议要超越传统博物馆中展示、收藏和复修等范畴各自为政的模式,让研究、制作和教育等领域互相融合、全面渗透M+。

    为了加强交流,M +和视觉艺术工场的所有附加设施,包括办公室、学校、工作室、酒店、住宅和艺廊将形成一个整体。这个艺术大工场更会在西九文化区和九龙街区衍生多个「卫星艺术站」,将邻近的社区融为一体。

    1. 连贯九龙

      M +以行人天桥直接和邻近的社区连接,能便捷地进入佐敦和庙街。这个博物馆的流行文化地带还横跨广东道,并连接到位于「港景峰」的博物馆支部。
    2. M+博物馆

      每个不同的艺术地带均有自己的组织模式和建筑特色,以配合不同艺术媒介的展示︰流行艺术地带会有充满活力的生活节奏;相对地,视觉艺术地带则会有一连串朴实、真摰且紧密连系的空间。
    3. 艺术大工场

      M+为艺术家提供资助的工作空间,把创作过程带入博物馆,并让艺术家可以在香港市中心进行创作。
    4. 街道

      M+大众文化地带是一条街道,将西九文化区连接位于广东道的「港景峰」。
    [ 顶端 ]
  6. 西演– 剧场村

    这里的全方位剧院可以承载一切规模和形式的表演艺术,在同一个建筑结构内,将包含大剧院、音乐厅、室乐演奏厅、剧场大道(中型剧场)和一个水上黑盒剧场。为公众提供园林、海港和香港岛景致的城市观景台延伸到各个表演场地,场地间互通的大堂分布散落于一幅偌大的甲板上,全天候开放予公众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甲板下层为一个开放的共用空间,是让公众感受各类节目幕后制作过程、流程分配和彩排的地方。

    这个剧场村是一个集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节目的制作、彩排及训练于一身的场所。这里有音乐专门店,也有餐厅和咖啡馆,让公众与表演艺术的业界人士交织、交流。

    1. 大剧院

      剧场村的公众平台延伸卷曲成形成一个可容纳2200人的大剧院。
    2. 音乐厅

      有2000个座位,设于全方位剧院的中心位置。
    3. 游泳池

      供大众在维港旁边畅泳。
    4. 剧场大道(中型剧场)

      这是一条可容纳800人同时欣赏实验性剧场节目的街道。
    5. 海滨

      位处剧场村西面的海滨地段气氛亲切自然,更能饱览壮丽的维港日落景致。 [ 顶端 ]
  7. 中城墟– 中村(位于中心地带的城墟)

    中村把文化区的东面和西端连接,并把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气息带到西九海滨。这里是九龙街道市集的延伸,有小型娱乐设施、地道的店铺、餐厅、露天市集和各式艺廊。
    在城墟的两端,各有一个专为推动粤港表演文化而设的场馆,一个传统、一个现代︰西端是戏曲中心,而东面,则是一个举行电影界盛事的首映戏院。


    1. 戏曲中心

      这个戏曲中心是专为粤剧而设的,一个有1400个座位的大剧院和旁边400个座位的小剧院相通,这个「子母剧院」改变了一般粤剧戏台的做法,为创新的演出缔造了机会。戏曲中心的顶层是一个可享迷人海滨美景的大会堂,这将是一个举办婚礼和节日庆典的理想场地。
    2. 柯士甸道

      以行人天桥连接「圆方」和中村。
    3. 街道风貌

      香港的街道文化,是随心而发、不分年龄、传统又新颖的。
    4. 水上的士

      乘坐水上的士可以从天星码头直达戏曲中心。
    [ 顶端 ]
  8. 园林 新境界


    这个园林公园是摆脱商业枷锁、禁忌和各式各样制衡的开放空间,将与九龙公园相连,组成香港市区最大的公园。受到香港稻田和鱼塘的启发,园内将种植不同种类的本地植物,各类田块以阡陌交错的行人和单车径贯通相连,当中有草原、花园、果园、池塘,甚至给市民体验农耕乐的小型社区农田。繁多的植物种类反映了香港人的多样性,亦为每一个人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

    1. 连贯九龙公园

      一条草木繁茂的天桥由西九文化区延伸至九龙公园,让两者融合,成为香港市区内最大的公园。
    2. 海滨长廊

      可一路欣赏香港岛的景致,一路沿着海岸散步、缓步跑、玩滚轴溜冰和骑单车。
    3. 社区农田

      社区农田可开放给公众小规模地种植蔬菜、草药和食用花卉等农作物。
    4. 草地

      可惬意地在开阔的草地上溜达踱步。
    [ 顶端 ]
  9. 大型表演场地

    这是一个可容纳15000人的大型表演场地、意念沿自古希腊和罗马的露天剧场。借香港岛迷人的天际线作背景,这里可以举办各式从流行演唱会到跨年庆祝活动的大型文娱活动。我们利用隧道入口顶部的空间,使这个大型表演场地成为一个方便往返的独立场馆,并尽量减少对区内村落和四周园林造成的影响。
    [ 顶端 ]
  10. 可持续发展

    超过三份二的香港市民指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是他们对于未来最关注的问题,我们希望将这个文化区打造成环保概念的新指标,以有效地回应大家的诉求。西九文化区的庞大规模提供了一个容许更多方位地实践可持续发展方案的独有机会。事实上,如果有节能意识的建筑物得不到周围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或被孤立到偏远而难以前往的位置,那么,即使建筑物本身的节能表现再好都无法实现到环保的真义。

    我们希望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扩大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天文台现有的合作研究,以西九文化区作为新方案的即时临床试点。

    支持长期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来节省建造开支。

    将文化区视为一个极大的生态园,预留雨水储存区, 把雨水循环再用作灌溉区内植物之用。

    零能源消耗: 通过环环相扣的紧密活动空间,将交通流量减至最低,同时为未来的变化留有可发展的空间。优化村落的布局,以充分利用其天然地理位置和条件:例如利用海风令空气自然流通、以树荫遮光, 来调节区内气温。我们亦因应文化区直长的形状特质,开拓出一条中央骨干来输送能源、水、资讯、人流、废料和电。

    零排放: 采用最新的光伏技术在文化区内制造可再生能源,同时鼓励风力和地热能源的发展可能。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不会排放二氧化碳的交通工具,例如单车、人力车、出租电动滑板车。

    零废物: 鼓励「建筑物回收」:使用容易拆卸和可以循环再用的建筑组件。
    [ 顶端 ]
  11. 连接和交通

    为了保持西九文化区的开阔空间,我们将交通基建网络隐藏于文化区之中:高铁站的两边均连接三个村落的地下停车场。这个系统还连接九龙街区与柯士甸站,而九龙站建筑群则由天桥连接,并一直往东伸延到九龙的街道和小巷(本页图中的所有行人天桥均为规划方案的一部分) 。这个做法,是要造就一个和四周紧密相连的无形交通网络,能应付城市人生活所需之余把可能带来的影响减至最低。尽管这个方案鼓励人们享受于西九漫步,但亦照顾到需要效率的繁忙人士:文化区内的所有交通点均可在7分钟内步行到达。行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天气,选择露天、室内或地下通道。另外,我们建议在西九龙海滨长廊设置单车通道,为喜欢用单车代步的人士提供更多选择。 [ 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