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專題
 
談天說藝 : 蘇芳淑  
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蘇芳淑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並擔任博物館和表演藝術委員。這位研究中國古代青銅的專家,回顧過去三十多年游走的藝術領域,始於一科副修的藝術史。

exhibition
蘇教授於武漢湖北省博物館講授中國古代
青銅鐘
問: 你在哪時開始接觸藝術?

蘇: 我在中、小學時代並沒有接觸藝術,因為當時香港只有音樂和表演藝術,當年我也曾代表母校拔萃女書院參加朗誦比賽和音樂節。後來去美國唸書,一心一意學英國文學,副修藝術,竟然走上藝術歷史之路。

問: 誰是妳的啟蒙老師?

蘇: 如果當時沒有遇到這麼好的西方藝術老師Kaori Kitao,我大概也不會提起對藝術的興趣。後來我去了她的母校哈佛,遇上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和玉器的德國美術史學者羅越(Max Loehr),跟隨他學藝十年才完成博士學位。

問: 他們怎樣啟發妳?

蘇:就像為我打開一道歷史大門一樣,教我用視覺去領略這個Brave New World。視覺藝術是一種語言,你要懂它的語言才可以溝通,所以好老師教入門很重要,他們教學方法生動,對學科很有熱心。

exhibition
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的康熙萬壽瓶
問: 藝術史真的很有趣嗎?

蘇: 歷史事件如鴉片戰爭不會重演,但秦始皇的兵馬俑、為唐玄宗的祝壽的「江心」銅鏡和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的康熙萬壽瓶,到如今還可以看到。

問: 為什麼選擇到中大教書?

蘇:當初選擇回港,是希望搞好藝術史和中國藝術研究,提起一般年青人對藝術的興趣,特別是研究方面。中大是一個好地方,文物館以大學教學博物館的規模來說是頂級的,我可以借文物館作實踐(hands on)教學。

問: 十年過去,做到目標嗎?

蘇: 做到的,特別在推動藝術研究和培養年青人,不論是本地及內地學生,我們的畢業生在內地北京故宮和復旦、浙江、四川等大學,也有在本地中大、理工、城大、浸大等院校教書,和香港藝術館工作。十年來,整個香港對藝術水平有所提升,火炭的藝術區都是由我們一個老師,帶著幾個同學慢慢而成…

exhibition
蘇教授參觀河南的佛教石
問: 妳有什麼願望?

蘇: 我期望可以在未來一、兩年退休,到時可有多點時間空間做研究和展覽,繼續幫年青人,以客席或其他較自由的形式推廣藝術。

問: 對西九有甚麼期望?

蘇: 回想四年過去,其實感覺做了很多事情,因為當初可以說是由零(甚至負數)開始,一個人也沒有,後來請到Lars (李立偉博士),和他建立的M+團隊,將來成與敗也是這個團隊。我也參與表演藝術的小組,看著他們的成長,今年更開始了西九大戲棚。其實,外面坐著等便覺時間很長,在內面一直做便覺得時間走得很快。
 
space
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