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況速遞
 
油麻地 的M+進行曲  
下列那一個展覽項目最打動你: 一枚金幣?五十多歲的可口可樂霓虹燈?還是棺材鋪上的靈異空間?

這些都是「M+進行:油麻地」展覽作品內容,標誌著西九文化區全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M+所策劃之「游擊」展覽系列的首個活動。

這次於油麻地多個地點展出的六件大型裝置,並非在一所固定的博物館內舉行,實為我們將「無定所」這個缺點轉為優勢的成果。

exhibition
白雙全(左)向油麻地居民講解他的作品。
香港當代藝術與歷史的重構有着重要的聯繫,「M+進行:油麻地」以此主題,從不同的敘述方式出發,邀請了七位香港藝術家,包括關尚智+黃慧妍、梁美萍、Erkka Nissinen、白雙全、曾建華和余力為,一同(再)想像香港故事與歷史的敘述。

這個展覽特意設定一個較開放及靈活的策展框架,反映M+注重流動性及前瞻性的定位,讓每位藝術家利用講故事和視覺敘述的方式,活化油麻地社區一些被遺忘的空間。

嶺南文化研究系學生Amy Lee表示:「我認為這個展覽能與社區融合,吸引平日較少到博物館的觀眾。」Amy是藝術家 Erkka Nissinen在上海街展覽的工作人員。

由於並非所有藝術或視覺文化作品都適合在白盒子或黑箱內展出,所以這次展覽我們遇上特別多的挑戰和機遇。

M+行政總監李立偉博士認為:「如果這個理想的場地是在虛擬網絡世界或樹梢上的話,那博物館應該配合和追隨藝術家的理念,盡力在那些地方展示出他們的作品。博物館應該像個好的舞者,讓藝術帶領著它起舞。」

exhibition
梁美萍的可口可樂招牌。
在香港找展覽場地其實不太容易。M+團隊偶然發現一座位於南京街與砲台街交界空置超過十年的五層高大廈。然而,這幢樓宇的「入伙紙」是屬於住宅類別,改變其用途為一個臨時展覽將涉及十個不同的管理部門和漫長的程序。 經過多番搜尋後,M+團隊終於找到能夠適合每位藝術家概念所需的場地,其中一個場地是位於廟街市集附近天橋下的一塊露天空地,四周有很多路邊小攤、算命和古董攤檔,附近還有油麻地警署、天后廟和公園,為曾建華的視像空間提供了合適的背景,曾的作品是一件大型的多媒體投影裝置,讓觀眾於天橋下沉思有關光明與黑暗、生命與死亡的歷程。

另外,M+團隊沿着砵蘭街意外地找到兩個位於一排棺材鋪樓上的單位去展示余力為的攝影作品和錄像裝置。單位處於一家旅館旁邊,其昏暗的樓梯令人想起靈異故事和電影片段的預告,對余力為那來自社會心理焦慮而來的「鬼故事」,是一個理想的展示地點。

而附近的砵蘭街 / 文明里休憩處則是放置梁美萍從澳門運來、已被棄用的可口可樂和雪碧霓虹燈創作的裝置的合適地方,令文物保育與活化城市之間的張力得以浮面的恰當環境。

exhibition
關尚智+黃慧妍的核心價值金幣。
然而,對於其他藝術家如白雙全,展覽場地的不確定性促使了一種更流動的表現手法,他將透過一些表演式的創作把他的「場地」擴大到可以覆蓋整個區域。他利用一些像街頭推銷電訊服務的手法,以油麻地廟街的行人文化來精心策劃一連串「表演」,邀請市民參與其創作之工作坊,成果將於不同的店舖內展出。

至於香港最核心的核心價值,最佳象徵是一個由關尚智+黃慧妍設計的24k金幣, 也是對香港文化定位的一種反省。

M+策展人方詠甄說,從一開始她們並沒有要求參展藝術家按特定主題創作,而是從社會、歷史、文化敘事的角度及油麻地的城市結構為出發點,創作一系列的作品。

「我們渴望搭建一個開放的平台,無論是藝術家、策展人或公眾都不會擁有展覽作品的最終詮釋,藉此鼓勵所有人參與及建構作品的意義。」

「M+進行:油麻地」展覽將於六月十日(星期日)圓滿結束,歡迎各位把握最後機會參觀。